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bat365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全民健身的概念(6篇)

2024-09-03 06:37:39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全民健身的概念(6篇)吉林省四平市第一人民医院从全面的护理体系运行开始,就一直把健康教育当成护理方面的核心去实施,并针对在护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

  1.1相关护理工作者没有对健康教育概念有较为深入的了解经分析研究作者总结出,大多数对护理健康等一系列内容了解的不全面;有近83.8%的护理工作者对实施护理健康教育有一定概念上的偏差;还有一些对护理健康教育一些具体环节的相关内容了解的不透彻,且缺乏深度,综合上述,从根本上左右了健康教育体系的拟定及进程[1]。

  1.2对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认识不足护理工作者对这种模式的必要性没有一定的概念,或者说是盲目,因此会对健康教育的掌握以及应用出现盲区,再者实施健康教育专业授课的人员不多,这将从根本上造成健康教育品质低下[2]。

  1.3不重视对语言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的锻炼[3]经深入的分析调查显示[4],医护工作者的表达能力的强弱是病患接受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如果实施教育者的语言没有合理性,讲话不够婉转,在谈话时缺少加工等,这样会令病患对宣教提不起兴趣,从而就不可能进行认真的倾听,甚至会导致病患产生抵触情绪[5]。

  2.1对于护理工作者的健康教育理念要进行强化要让护理人员深入的了解护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深化其对护理教育的理解,让相关人员明白健康教育是目前护理领域的核心因素[6]。

  2.2强化护理人员的教育,稳固健康教育的基本理念护理工作者身为健康保健的推行人、检查者、评价者、教育者和合作者等身份从事健康保护服务,体现其重要性。因此,护理工作者要全面实施为人民服务的常规教育[7],强化健康教育的服务程度,巩固对所有病患实施健康教育的基本理念。

  2.3深化专业技能健康教育的基础思想就是向患者宣教防病及治疗的相关知识,辅助患者构建健康概念,让其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健康水准与生活品质[9]。

  总的来说,护理工作主要是为持续提升疾病治疗的效果,降低复发比率,提升患者的生存品质,因此要持续的提升及完善自身的全面能力,宣教健康知识,从而推动全社会辅助健康教育的进程。

  [1]陈春芳,俞申妹.充分发展护理人员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护理与康复,2008,7(1):25-26.

  [3]黄恒俊.健康促进计划对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影响的探讨.现代护理,2005,11(5):387-388.

  [4]王井霞,唐四元.健康教育方式分析及我国健康教育现状.现代护理,2006,12(16):1502.

  [5]田芳,张静,李荣.医院健康教育为冠心病患者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中国健康教育,2005,21(2):146.

  [6]杜彦萍.影响护理健康教育质量的因素及对策思考.中国医药导报,2007,4(24):134.

  由于健康问题对社会经济的制约作用,健康越来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越来越成为全人类追求的目标,健康的内涵和外延也由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什么是健康?专家们说,健康的概念在我国几度更新,今天已不同于昨天。当社会物质生活水平处于较低水平时,人们只期望身体能够胜任体力劳动和维持日常生活,健康的概念就是“不得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健康需求发展为追求高寿命,将健康理解为“长寿”。其后人们又发现,延长了的生命如果伴随着疾病和伤残,一样不能幸福生活。因而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追求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于是,身体、精神、社会三维健康概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我国居民健康状况如何?若以传统的健康评价3项指标衡量,建国数十年来,我国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从35岁增加到71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500/10万下降到56/10万,婴儿死亡率从200%0下降到32%0。总体健康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超过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如此显赫的成绩,足以令我们骄傲。而如若以国际上其他通用的健康评价指标衡量,则显示了我国与许多国家的差距,我们的健康水平还有待提高。

  与主要反映医学敏感人口健康状况的传统健康评价指标相比,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40余位专家提出的潜在寿命损失年(PYLL)评价指标,更多反映了劳动力人口的健康状况。潜在寿命损失年,即一个人死亡时的年龄与其所在国家人群期望寿命的差。一个人死亡时年龄越低,其寿命损失年越多。几年前,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及美国哈佛大合开展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又从中发展了残疾调整生存年(DALY)的评价指标。该指标不仅考虑了寿命的损失及其原因,而且考虑了由疾病带来的残疾生存时间,从而首次在健康评价指标中引入了生命质量的内容,带给人们健康生命的理念。

  我国居民平均健康寿命是多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近年公布的191个国家的排名榜,我国居民平均健康寿命是62.3岁,其中男性61.2岁,女性63.3岁,在世界上排名第81位。而在这一排名榜中,我们的邻国日本排名第一,平均健康寿命是74.6岁;其中男性71.9岁,女性77.2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怎样的卫生与健康水准?一个时期以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课题组检索了大量国内外有关宏观公共卫生学的资料,汇总国际国内既往制定的有关卫生与人口健康指标,展开深入分析研究,并通过组织多部门高层次研讨进一步予以论证。

  据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对许多国家的调查研究证明,在全世界的人口中,每时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在我国,最新一次全国4~16岁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发现,我国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达13.9%。有关部门还对中、小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数据表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病较更为严重。

  本文从不同风格体育锻炼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不同作用出发,剖析不同风格运动的功能价值,希望从中发现促进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的因素,从而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来搜集与本论文有关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得出本论文所研究的结论。

  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行为疗法。于勇在《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表明体育运动由于本身特点决定了其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具有巨大的效应。

  据调查发现,长期从事体育运动,能促进人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和知觉判断能力,使人变得敏捷、灵活。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看法和感觉的总和。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在适应社会的人格的形成方面起很大的作用。众多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使自我概念清晰度明显提高,肌肉力量、情绪稳定性和外向性格呈现正相关,通过力量训练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

  体育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形式,在活动同锻炼、相互竞争、团结合作、相互交流,可以使个体忘却烦恼和疲劳消除孤独感,使身心得到舒适的体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以东方民族传统体育为代表的太极拳被认为是对心理和生理最具有良好改善作用的运动。(1)传统体育中的太极拳讲究中正安舒、轻灵圆活、和谐自然,能够从身心两方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是适合青少年学习和锻炼的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2)太极拳作为体育锻炼的手段可以有效地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身体的运动能力,增强身体素质。

  西方竞技体育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理念,决定了其所应具有的以下功能:(1)塑造性格,从事各种体育运动都需要比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勇敢果断和坚韧刚毅的意志等心理品质为基础,反过来,参加竞技体育运动对于性格的培养和完善也具有较大的作用。(2)培养竞争,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竞争显得无处不在。而竞技体育就是要追求“更高、更快、更强”。(3)抵抗挫折,在竞技体育领域,胜利属于少数人,失败则属于多数人。而这些人必须要勇于面对无数次的失败才能站在最高峰。

  休闲体育是体育的一种存在形式,是社会休闲活动的方式之一。如今休闲体育正以它独特的功能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注青少年的休闲体育生活,对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休闲体育是青少年紧张学习后暂时放松的需要:长时间的紧张学习后,通过轻松、娱乐的体育可以使其忘却心理压力,充分享受体力带来的快乐。(2)休闲体育是青少年友好交往的契机:爱好运动的人,不分年龄、性别、职业的聚在一起单纯为了喜欢运动,这是交朋择友的最佳契机。

  以上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对促进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性效应。不同风格、内容的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作用,因此,在体育教育中,我们应针对青少年的特点,有效做到激发体育动机,培养运动兴趣,发展运动能力,提高心理素质,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体育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国内对体育社区这个概念还比较陌生。首次提出“体育社区”这个概念的是原广州金业集团公司董事长郭梓文先生。他在1998年四、五月间开始筹备“广州奥林匹克花园”(原为“金业体育花园”)时,明确提出“建设体育社区,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其次,王新国、廖洁莹等人在《中国体育―地产复合功效及前景研究》一文中也曾提到过“健康体育社区”和“体育主题社区”。如“‘奥林匹克花园’社区是一个健康体育社区,一个以全民健身为主导方向的体育主题社区,是使群众拥有身边的体育、‘运动就在家门口’变成现实,把全民健身落实到社区,创造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一种新模式”。

  通过与天津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有关专家学者的多次访谈与沟通,结合我国首家“全民健身示范社区”――湖南美林景园与“奥林匹克花园”的模式,笔者认为,体育社区是指社区内各种配套的健身、休闲、娱乐设施和活动及体育服务,本着一切“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化、个性化体育需求为主要目的,倡导运动、健康、积极向上的现代生活方式,突出体育主题的一类社区或居民住宅区。体育社区内,其体育场地设施与社区人文景观、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笔者认为,湖南美林景园――全国首家“全民健身示范社区”,它于2003年湖南美林景园(房地产开发商)与长沙体育局联手创建,以“健身与健康”为经营理念,以“园林体育化、人居健身化、生活健康化”为宗旨,倡导“动起来,更健康”,社区规划“四苑一走廊”、“社区体质检测站”、“全民健身手册”等,使“体育社区”这一概念的内涵更完善、更丰满。

  体育社区有着与其他社区类型所无法媲美的特色,即独特的体育特色。整个社区最大的特色或者说最突出的地方就在于突出的“运动、健康bat365在线平台官网、积极向上”、“生命在于运动”等社区体育主题及随处可见规划布局合理的富于人性化的与社区人文景观融合一体的体育场地设施。根据社区配套的体育场地设施的规模、数量与档次以及体育服务等,笔者将体育社区粗略地分为高档、中档和普通档次三个不同的等级。

  1.高档体育社区。它是指体育场地设施以时尚、高档体育项目为主,配套的服务设施档次高且齐全的社区。比如社区内有绿茵茵的高尔夫球场、网球场、游泳馆、健身会所(或健身馆)等,还有配套的室、沐浴室、休息室等等。在社区健身场所,居民可以根据需要聘请私人健身教练全程陪练与指导,如广州奥林匹克花园、北京奥林匹克花园等全国20多个“奥林匹克花园”的连锁地产。另外,高档体育社区的房价相对较高。

  2.中档体育社区。相对高档体育社区和普通体育社区而言,社区内的体育场地设施在种类与数量和配套服务设施上略逊于高档体育社区,但又优于普通体育社区。比如有小型的人工高尔夫球场(非天然绿地)、小足球场等,可能没有室内的游泳馆而有室外游泳池等。

  3.一般体育社区或普通体育社区。较前两类体育社区相比,社区内的体育场地设施在种类上比较偏向大众化,或者说项目比较平民化,没有时尚高档次项目的体育场地设施,相对而言,配套体育服务也较前两者少,而且体育场地设施的规模较小,或者说人均体育场地设施较高档、中档少,但这并不影响体育场地设施的质量与布局及配套的体育服务质量。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一般体育社区与一般社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请不要混淆。

  1.经常参与锻炼的人口比例高。据对天津奥林匹克花园居民的问卷调查表明,绝大部分居民为“经常参与体育锻炼者”和“体育爱好者”,余暇时间“经常参与锻炼”;对于“购买动机”的回答,大部分选择“A小区内配套比较齐全的体育场地设施与服务设施,可以提供高品位、高层次、高质量的运动、健康、时尚的现代生活方式”;而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课题组在200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为50.8%,全国体育人口为34.1%”。显然,天津奥林匹克花园居民经常锻炼人口大大超过城镇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及全国体育人口。由此可见,笔者认为,居民经常参与锻炼的人口比例比较高是体育社区的显著特征。

  2.体育场地设施与服务以人为本。社区内的一切体育场地设施均本着以人为本、服务于居民、受益于居民的原则而设计。为了适应不同年龄、方便不同层次的居民参与、便于对居民进行科学指导等,体育社区对体育设施的项目布局进行了充分考虑,社区内配套的体育设施丰富科学而具人性化。突出“以人为本”的配套服务,不仅包括丰富的体育设施、科学合理的居住环境,还包括完善的健康服务管理系统。社区邀请体育健康专家为业主提供专业科学的健身服务和指导,并为居民建立个性化的健康档案。另外,一支维护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专业管理队伍也是未来体育社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倡导“运动、健康、积极向上”的现代生活方式。体育社区是顺应时展的产物,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运动需要与健康需要而产生的,这也就决定了其倡导的生活方式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社区。它以时尚鲜明的“科动、健康生活”为主旨,倡导“运动、健康、积极向上”的现代生活方式,尽显体育社区独特的体育特色。同时,体育社区是一个和谐社会的缩影――“小社会”,体育社区提倡人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倡居民团结互助,为居民的交流与沟通创造了一个健康和谐的空间。

  4.社区体育主题突出。传播体育文化,突出社区的体育主题,这是体育社区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体育社区充分利用自身的社区体育资源,在社区内组建各种体育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宣传积极上进、努力拼搏的体育精神,传播体育文化,如在社区内举办“体育知识竞赛”、“家庭趣味运动会”、“社区运动会”等形式的体育交流和推广活动,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让体育贴近群众,让体育精神引导群众,使每一个人在运动中享受健康生活。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体育与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成为目前的两大热点问题。由于体育概念的不断发展,健康内涵的逐步深化,体育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也日益复杂,在“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大众体育实施战略以及“奥运争光计划”的竞技体育发展方向提出的背景下,有必要对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要想清楚地理解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必须先从两者本身的问题开始入手,弄清两者各自内在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对其本质联系揭示的前提。

  “体育”一词在中国的出现和起源在学术界上没有什么争论,都认为是一百年前从日本传入的。问题是随着体育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体育”一词的内涵有了较大的丰富和变化,主要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因此体育界出现了两种态度:对体育总概念的肯定和对体育总概念的否定。所以不同的社会体育群体和个体对“体育”均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韩丹将体育理解归纳为五个方面含义:第一是指“体育”作为总概括性的总概念;第二是指教育领域同德育、智育、美育等并构的“体育”;第三是指竞技体育;第四是指大众体育;第五是指人们各种自娱性身体活动。[1]

  然而在当今对体育总概念持否定态度的已是少数,我国大部分学者认为体育概念的整体性和整体观是与时俱进的产物,绝不是人们的臆想,而是体育这一复杂社会文化活动的客观存在。不管体育社会形态或结构如何,他们各自的特性都寓于共性之中,这个共性就是他的总概念。[2][3]

  体育的总概念观点的认同必然要对体育领域的划分进行科学的讨论,至于体育被分为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三大类的现状来说,其分法的确有着不妥之处。我国学者任海早在1989年就提出这种分法不符合逻辑分类的原则。首先不符合“同一标准”的原则;其次是“子项相容”的错误;还有就是“没有穷尽整个体育的外延”。任海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如果要按以上三方面的要求对体育进行重新分类几乎是不可能的,目前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国家对体育的分类能完全达到以上标准的。当前体育的三分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在探讨体育与健康的关系的前提下笔者也很赞同熊斗寅同志的观点:将竞技体育成为“高水平竞技体育”用来区分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中的竞技体育成分。[3]这样更有利于对体育与健康之间关系的审视。

  当前健康概念的三维健康观,可以说已经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同,乡镇中学的初中生们都能异口同声的将三维健康观的内容说出来,这也能看出我国实施“健康教育”有了一定的成效。

  健康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也在不断的变化着,这体现出“健康”的进步性与完善性;另外在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对健康有着不相同的理解和不同的健康标准,这体现出“健康”具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

  从疾病观的发展来看,人类社会经历了本体疾病观、自然哲学疾病观、自然科学疾病观。人类对健康的理解也随着疾病关的发展不断深化,远古时代由于本体疾病观的影响,人们认为疾病是由鬼神等主宰,即健康是由鬼神决定的,人类无法抗争,特别是传染病的几次大肆虐更加剧了人们的这种认识。近代社会生产力开始飞速发展,解剖学和生理生物科学已经形成,但对疾病的原因还是无法揭示。由于受到“人是机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的影响,认为健康就像机器正常运转,保护健康就想保护机器,肉体的正常工作状态(无病)就是健康。19世纪末,自然科学疾病观的形成,认为疾病是由单一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这个时代认为健康就是保持病原微生物、和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生态平衡。这种健康的概念只涵盖了自然因素,忽视了疾病的多元病因。20世纪初,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心理学的日趋成熟和社会生态学观点的提出,人们认识到疾病病因的复杂性,特别是认识到社会环境对健康的影响,从而使健康的概念延伸到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个人行为,逐步形成了综合性协调发展的健康概念。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中给健康下了个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状态,而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这个定义将人类几千年对疾病、自身和生存环境的认识高度概括起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至今最为普遍,可认度最高的健康概念。[4]

  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来看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也不同,主要表现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由于这两个维度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具有阶级性并为某特定的阶级服务,所以在针对某些健康指标是不可能有完全的统一标准。如一般人的特质焦虑问题,对待同性恋问题、生活中的行为习惯问题由于受主观性和社会文化、、经济的影响,非常的难于确定。

  人类健康概念是动态发展的,健康是人类永远追求的理想目标,由于健康概念的三维性,使健康的认识和理解受到制度,经济水平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当然我国所提倡的一系列健康政策中健康的含义必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体育与健康的结合也是在这种前提下进行的,但是对于健康如何与体育结合,体育究竟能解决健康的哪些问题及如何在体育中促进健康等问题,都还需要进行系统的分析。不能只停留在“生命在于运动”、“体育促进健康”这些较为肤浅的认识上,应该进一步的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笔者认为,不能流于表面判定,对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笼统的概括在学术上是不负责任的,我们必须对他们之间有一个较为细致的分析。基于我国体育概念等问题本身的缺憾,现阶段要分别阐述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好只能是从学校体育、社会体育、高水平竞技体育三个方面讨论。

  1999年6月13日,《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发后,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着重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体育也不得不经历一次全方位的变革。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无疑是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回顾传统的学校体育,其自身的体育观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它的问题不只是在于只重身体,不重或不顾心理和社会的适应,还在于自己在实践中,用“强身”取代了“健身”,用“竞技”遮掩了“体育教育”。这样导致了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出现:体育教学内容竞技化、体育教学过程技术化、体育教学组织的一体化,和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标化。[5]很明显,这样的学校体育不利于学生健康的全面发展。传统的学校体育也不可能达到目前健康的三维观标准,只能对学生的生理指标有些影响,但积极的作用却很不明显。

  现在,学校体育以健康为理念,以健康的标准出发,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都做出了针对性的改革,通过体育课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掌握一定的体育锻炼方法,教化他们形成良好的体育态度,在今后的生活中能有一个科学的健身手段。改革后的学校体育在理论上是完全符合促进学生健康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但终究还没有完全被实践证明,学校体育的改革方向正确,意义深远,但需要不断的调整完善,新事物代替旧事物需要一个漫长过程。

  “全民健身计划”的提出大大推动了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社会体育是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体育活动。[6]从这一定义来看社会体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改善人民大众健康。体育的本质特点是身体活动,它对人的作用也是在人的生理技能变化上,有人说体育对人的心理影响也很大,也能促进社会适应性,但这不是体育的本质作用,其他的社会活动也同样能起到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影响作用。这提示我们科学的锻炼方法对大众生理健康有促进作用,要使社会体育对大众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有促进作用,必须加强大众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形成良好的体育活动动机、体育价值观等。总的来说社会体育对参与者的健康来说是有积极促进作用的。应当指出的是这种健康促进功能的前提是“科学性”,据调查中国沿海城市居民有90%的体育爱好者不知道什么是“有氧锻炼”和“无氧锻炼”。[7]

  通过目前的调查提示,我国社会体育对大众的健康功能效果不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社会体育还没有体现出健康人民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体育场地严重不足、我国城市劳动力人口中的体育人口主要集中在老年人之中、社会体育辅导员严重不足、大众体育健身的科学性极低。另外,我国体育场地开放率很低。有人对北京海淀区一个社区体育场地进行调查,一个拥有10万人口的社区,真正属于居民锻炼身体的体育场地总面积为798m2,人均0.08%,这意味着在社区范围内几乎所有的社区居民都无法参加体育锻炼。

  据1998年《中国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显示,我国有4.2亿体育人口,占总人口31.4%,在4.2亿体育人口中也不乏体育锻炼方法不科学无法起到健康效果的人群,这一事实可以从我国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得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非常匮乏。在德国,人口8000万大约每40人就有一名体育辅导员,全国共有200万辅导员。在我国人口13亿,目前我国所有的体育工作者也就12万人,如果我国要达到德国体育指导员的水平保守的说也需要半个世纪之久。[7]

  在我国社会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从理论上讲是相互促进的,社会体育也能在不同程度上对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在实践上讲我国的社会体育还没有体现出它的健康功能,这与我国基本国情有着很大的关系,有待于在2008年奥运会之后国家体育工作重心的转移对此状况及时的做出调整。

  高水平竞技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争议很大,目前我国学者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高水平竞技体育可以对运动员造成大量的运动损伤,运动员的平局寿命低于正常人,这足以说明高水平竞技体育不能“增强体质”,[8]而且对健康有着一定的消极作用。这种观点所说的事实的确有说服力,也有大量的数据可以支持这一观点,通过我国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研所任玉衡等对我国优秀运动员的调查得出:6810名运动员中伤病者有4049名,患病率为59.46%;急性损伤占21.10%;急性转慢性损伤占45.95%,慢性损伤占32.95%;共查出317种创伤,6699例,人均0.98处损伤。[9]

  由于健康的判定是定性的,目前还无法将健康指标量化,定量的判定健康。所以另一些学者否认高水平竞技体育对竞技参与者有消极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增强体质上”的质疑。如国家体育总局文史委的毕世明在针对目前有人总是否认体育总概念时提出:“虽然竞技体育给身体带来损伤,但身体教育就不会给带来伤害吗?也会。不过是多少而已。很明显,不能因为竞技体育带来较多的身体伤害就否认它的增强体质的作用。”[3]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的熊斗寅认为:“从体育的功能角度来讲,体育的本质功能就是教育、健身、娱乐,无论是学校体育、社会体育还是高水平竞技体育都包含这三个因素,这是任何人也无法否认的”。[2]无疑他的观点也认为高水平竞技体育也有健身的本质功能。

  这种观点的主要论据在于:专业运动员必须在高水平的体能和心理素质下掌握高难度运动技术,要赢得比赛也离不开高水平的体能和心理素质。另外,某些运动损伤只能影响体质的某些指标或某个指标,而运动员的其他生理指标要大大优于常人。而对这两种体质状况的优劣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田麦久对高水平竞技体育运动中存在的这种问题态度是:运动损伤和运动疾病是现代竞技体育给竞技选手带来的负面效应在本质上可以认同为煤矿,纺织等专业工人的职业病,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高水平竞技体育运动对运动参与者而言确实是增进人类健康的主体目标相悖,但着眼与社会整体,则会得出不同的结论。[11]

  高水平竞技体育是服务于全社会整体健康的,他具有极强的促进健康功能,但他与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促进人类健康的运行机制不同,具有间接性和推动性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讲,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健康功能是以运动员自身健康为代价来换取全人类的健康。我们也能看出世界上没有任何的一项社会活动的影响能大于奥运会的影响,高水平竞技体育的目标对运动员个体或某群体来说是获胜、提高竞技水平,但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来说,归根到底的目标还是为了提高整个人类社会的健康水平。

  4.1体育与健康之间是一个动态的关系,这是由于他们各自概念不断的发展所决定的。对体育应该有一个总体概念并在考虑体育与健康关系时应该具体的从“学校体育”、“社会体育”、“高水平竞技体育”三个方面深入研究。在健康的判定上要根据“三维健康观”的三维指标判定。

  4.2学校体育的主要功能是教育、健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学校体育的改革,使学校体育从传统学校体育的误区中走出,理论上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但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4.3社会体育的本质功能是提高大众健康水平,并对大众心理、社会适应性有的一定积极的作用。但根据我国目前社会体育现状,社会体育实际的健康功能却不明显,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体育场地严重短缺、体育指导员非常匮乏,人民大众享受体育锻炼的权利得不到真正落实,在实践和整个社会上讲我国还没有收到社会体育带来的健康功效。

  4.4高水平竞技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他为竞技运动参与者自身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运动创伤和运动疾病,但他以竞技体育运动参与者的牺牲为代价换取了全人类的健康。高水平竞技体育的目标对于运动员自身是获胜、提高竞技水平,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是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1]韩丹.论“体育”词的多义理解[J].体育与科学(南京),2001,(1):20-23.

  [2]熊斗寅.“体育”概念的整体性与本土化思考[J].体育与科学(南京),2004,(2):8-12.

  [3]毕世明.在实践中诞生和发展的“体育”总概念不能否定[J],体育文化导刊,2004,(6):17-19.

  [5]王广虎.健康理念内涵的把握与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4):29-33.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造成了人们体力活动的减少和心理压力的增大,对国民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状况在我国青少年表现尤为突出。近二十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下降,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2000年开始的第八次体育课改总称为应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体育与健康”这一名称是继1922年从“体操”改为“体育”的78年后的再次更名,这是一次具有重大的变化。

  由于本次体育课程改革是在学生体质连续下降和应试教育倾向依然严重的历史背景下开始,因此,50多年前提出的“健康第一”的口号再次被人们重温。

  如前所述,本次体育课程改革以“体育”改名为“体育与健康”为明显标志。“健康第一”的重提,使得“健康”的概念超过了传统的“体质”“三基”“身体素质”,对单纯生物观的体育教学客观上起到了纠偏的作用,这是因为世界卫生组织已对健康下过定义:“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每一疾病和虚弱。”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知道健康实质上包括了三个方面,我们称为三维健康观,它实现了科学观和人文观的统一。比起学校体育以增强体质为主,更为全面,明确,合理。体育为健康,体育与健康密不可分,体育促进健康的思想要牢牢记住。

  2011版课标中所提到课程基本概念第一条: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几节课意识,以及良好的社会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地发展。

  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里装着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所以体育与健康课堂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坚持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将体育锻炼作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良好的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促进其在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实践性特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href=""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