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bat365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全民健身的重要性

2024-11-04 12:59:49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导语:在全民健身的重要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全民健身万里行”活动始于2009年6月,是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由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主办。该活动已经作为国家体育总局列入“十二五”规划的公益项目,受到总局的高度重视。

  嘉康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已连续三年出资赞助“全民健身万里行”大型公益活动。该活动按照主题站活动、社区活动、机关企事业单位活动、全国健身俱乐部公益开放日等4个系列,在青岛、沈阳、北京、杭州、南京、成都6个城市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开展紧密结合百姓健身需求的健身活动。今年的“嘉康利全民健身万里行”活动将走入200多个社区,扩大惠及范围,掀起全民健身热潮。

  西子湖畔如期举办的“嘉康利全民健身万里行”,为金秋的杭州带来了太多惊喜。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主任金华省表示,自今年“全民健身万里行”活动启动以来,运动、健康、快乐的体育精神深入人心,全民健身已成为时尚潮流。

  在活动现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主题活动吸引了众多观众。主办方以环保手提袋、健康手册等礼物和观众频繁互动,积极倡导运动和环保的主题。

  2012年伦敦奥运会冠军、游泳世界杯冠军、世锦赛冠军、中国泳坛首个全满贯获得者叶诗文的现身,将健身活动推向了。叶诗文不仅在现场同大家分享了竞技场外的健身心得,更向大家展示了游泳为自己带来的快乐:“运动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金牌和荣誉,更重要的是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积极心态。”她还为现场的观众示范了游泳的几套基本动作,台下千名观众同时跟叶诗文学起了“绝活”,场面十分震撼。

  一直以来,“全民健身万里行”活动以“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为核心理念,旨在强调科学健身与全民教育在全民健身工程中的重要性,力图在运动员以及专业人士中形成公益传统,推动科学健身扎根百姓,让更多的人共享体育发展成果,分享运动健身的快乐。

  高校体育教学应该依托社会体育理论,通过广泛的实践与社会体育接轨。在我国的高校里社会体育课程一般是公选课,从课程开设以来普遍受到学生的喜爱和好评,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共鸣。现今的大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发展的构想,并且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小康社会生活方式的渗入,使大学生的健康观念不断转变,越来越能认识到终身健身的重要性和伟大意义。因此,大多数学生认为应该进一步强化全民健身意识,不断提高全民的健身水平,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更多的公共体育设施,引导全民健身,对科学健身进行普及教育,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水平。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应该在掌握社会体育理论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实践,因此,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在社会体育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程考核也不再单单以期末考试成绩为准,而是加入平时成绩的考核,其中包括实践成绩评定。为大学生制订的课外实践成绩评定可以包括许多方面,例如,为自己制订科学合理的运动方式、运动时间安排,参加体育俱乐部等。要缓慢地提高实践成绩在期末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使学生逐渐提高对社会体育实践重要性的认识。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消除后顾之忧,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和积极性,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使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健康水平。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可见实践教学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理论教学。社会体育实践教学的开展使学生对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接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因此进一步加强了对体育锻炼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健身的自觉性普遍得到提高,并且能够对健身效果正确科学地进行评价。学校社会体育俱乐部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学生体育健身的积极性,使体育健身成为一种兴趣和爱好,形成终身健身的良好习惯。

  社会体育课程的设立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为高校体育教学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内涵。高校体育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完成高校体育课程的任务和教学任务的目标,还要依据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本着终身健身的教学理念,将社会体育教学演化成长期的、系统性的教学。大学的社会体育教学必须要与实践相结合,与社会相接轨,使社会体育教学走向社会化、人性化的道路,结合社会体育理论与实践的优缺点,加快推进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的结合进程。只有通过社会体育实践教学才能科学地掌握健身的基本技能,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实践活动,从而带动和影响周围的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反过来也能提高自身的运动技能。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组织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管理人员,能够在人们进行健身的过程中给予科学的指导和正确的动作示范的高素质体育人员。社会指导员在全民健身计划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不仅是健身活动的参与者,更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直接关系到全民健身计划开展的成功与否。但是,我国的现实状况是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远远不能满足全民健身的需要,人们对科学健身、计划健身有着强烈的迫切需要,因此,壮大和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迫在眉睫。而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就在于为社会输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体育人才,因此,大学毕业生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要来源。在校大学生要在加强社会体育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实践,带动周围的人群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去,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现助力。大学生通过对社会体育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不仅能够掌握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法,还能熟练掌握相关的运动技能,所具备的素质能够很好地承担起组织社会体育和健身活动的组织任务。只有对全民健身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建立了对运动健身的兴趣,逐渐养成了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才能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素质。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因此,在校大学生要有扎实的社会体育理底,以及基本的社会体育工作技能,掌握社会体育最基本的相关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组织团结能力,了解一些管理方面的知识。

  现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大学生应该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依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使素质教育由单一的社会体育理论教学转向多学科联系教学,尤其是相邻的体育教育、传统体育教学等学科,做到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拓宽体育知识的教育范围,提高社会体育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教育模式也应从单纯的理论教学转向侧重创造性和能力提高的轨道上来,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今后的社会工作。

  素质的提高不仅要体现在专业素质的提高,还要提升综合素质。21世纪的社会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综合素质要求,作为大学生必须要强化思想教育,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我国的高素质体育人才和高校教育质量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在以培养社会体育专业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上,拓展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市场配置资源而导致的社会流动性要求学生要有极强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因此,不断加强心理素质培养是当前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性的必然要求。另外,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也十分重要。

  实践的基础设施是社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因此,必须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允许的范围内,加大资金投入,包括实践基地、实践经费等都要进行预算。社会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必须要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设立一个好的计划,然后依据计划进行。

  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是时代的需要,,是国情的需要,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我乡领导和责任部门努力抓好群众性的体育活动项目,积极引导健康向上的活动氛围。由于统一了思想,整合了我乡传统的体育活动项目,开展了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使得体育周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

  根据上级精神,我乡及时制定了工作方案,并根据活动主题开展了各种系列活动,确保了活动团队、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场地四落实,通过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体育法》、《纲要》、《条例》的内容和健身日的要求,发放体育小知识宣传单1500份,积极组织了以村民和学生为主要参加者的五个阶段的体育健身活动,各项活动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由乡党委成立的全民健身周活动领导小组牵头,召开全乡的专题工作会议,体现了乡党委、政府对村民身体健康的高度重视。各村、各校积极响应,纷纷结合各自特点制定健身计划,形成全民健身工作齐抓共管个新局面。

  健身活动完全贴近群众,在群众身边举行,在活动内容上,有拔河比赛、自行车比赛、足球篮球等求类比赛,适合村民和学生参与,并且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项目。

  加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任务,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1〕。今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强化了公共服务体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阐明了体育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基本范围、标准和工作重点,这是“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综合性、基础性和指导性文件,是政府履行体育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我省提出了由体育大省向体育强省转变的发展战略,建设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通过结合我省的实际,研究加快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价值。

  “十二五”时期,我省的体育工作面临着新的任务和形势。加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增强体育公品供给和服务功能是今后我省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更是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是我省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二五”时期是体育公品需求旺盛、体育产品消费增长、体育事业地位日益凸显的重要机遇期。从我省体育建设的外部环境看,人们的体育需求和利益诉求日益呈现多样化趋势,体育公品服务热点难点增多,协调各方利益,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紧迫性更加突出。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手段,加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制度设计,寻找具体对策和措施,解决实践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推进我省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

  各级政府履行公共体育服务职责是国家的明确要求,也是做好全民健身工作的基础和保障,要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落实“两个条例”和“两个计划”。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国家对体育工作进行了战略调整,把全民健身工作提升到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位置。国家和我省先后出台了《全民健身条例》、《河南省体育发展条例》、《全民健身计划》和《河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对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充分肯定和殷切期望。所以,贯彻落实好两个《条例》、全面完成《实施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持续推动各级政府履行体育公共服务职责,努力推进形成政府主导、规划引领、责任到位、注重机制、部门协同、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发展新格局,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开展群众体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推进全民健身“三纳入”。近两年来,全省体育部门在贯彻两个《条例》、推动政府“三纳入”、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去年以来,结合地方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实际,研究制定了《河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取得了明显进展和初步成效。但我们仍要清醒地看到,在工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我省大部分地区按照《条例》要求将全民健身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存在一定难度,影响了刚性的财政投入保障;两年过去了,县(市)区一级推动政府“三纳入”工作仍未实现全覆盖,基层公共体育服务能力薄弱,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化差距较大;在制定地方《实施计划》方面,还有个别省辖市尚未,县(市)区级的制定工作相对迟缓。

  将政府履行体育公共服务职能情况作为群众体育考核工作重要内容。贯彻落实两个《条例》和《实施计划》,构建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各级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应尽职责,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发挥体育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用和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功能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十二五”我省体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事关建设体育强省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今年的工作中,各级体育部门一定要继续将深入贯彻落实两个《条例》和《实施计划》作为主要任务,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推动各级政府认真履责,切实将“三纳入”工作做实,并不断延伸和拓展纳入的内容,同时要指导和督促县区和乡镇政府制定好本级《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第一,切实加强群众体育组织建设。各级各类群众性体育组织是组织和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桥梁和纽带。当前,在我省全民健身各项工作中,群众体育组织建设薄弱是制约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其突出表现一是数量少,二是发展不规范,三是发挥作用不明显。从去年十月份起,我省就开始着手计划开展“组织建设年”工作,今年的全国群体会上,总局也提出了将加强群众体育组织建设作为今年群众体育工作的重点任务,这充分说明了组织建设在当前群众体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我省与国家工作思路的一致性。大家一定要紧紧围绕这个重点,拓宽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大力实施群众体育组织建设工程,努力建立和完善由“行政组织—协会组织—社会团体—民间健身组织”等构成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管理规范,覆盖面广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努力实现一年成立组织,两年发挥功能,三年形成网络的目标。

  一是市县两级体育部门都要成立体育总会,充分发挥体育总会的职能。市县两级体育部门要尽快完成体育总会成立工作,健全协会机构和工作机制,积极发挥体育总会职能,切实利用体育总会加强和督促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二是市县两级体育部门普遍成立太极拳协会。太极拳运动遍布我省城乡,已经成为我省群众体育的一张名片。市县两级体育部门要突出我省这一体育文化特色,吸纳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积极参与,利用协会广泛开展太极拳运动,并做好协会对外交流工作。三是发挥体育社会团体和基层健身组织的作用。各级体育部门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民间体育社会团体,引导成立不同类型的晨晚练点和健身指导站,切实为他们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尽可能为他们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同时,要加强对各类健身站点的指导和管理,做好备案登记等工作,保证健身站点规范有序发展。四是要发展壮大指导员队伍。去年群体会结束后,专门召开了全省首次社会体育指导员会议,会议强调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群众体育工作中的重要性、长效性,从各省辖市的全年工作来看,大部分都较好地完成了年度任务,但仍有个别省辖市做得较差。各省辖市要尽快成立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健全协会机构和工作机制;要加大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力度,根据我省人口情况,大力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工程;要积极为广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健身指导和服务创造条件,切实发挥他们在引领群众参加健身活动的骨干作用。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动员和引导更多的优秀运动员、科研人员、体育教师加入到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中来,深入群众,开展志愿服务,共同营造浓厚的全民健身氛围。广泛开展国民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指导,继续开展“国民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指导万里行”活动。

  第二,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力度。建设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设施是发展群众体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体育工作“面向基层、关注民生”的重要体现。国家和省两级将80%以上的群众体育经费用于场地设施建设,有效地发挥了各类“全民健身工程”在体育健身设施建设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今后,省级体彩公益金用于全民健身的比例将逐年增加,市县两级体育部门也要在争取社会资金的同时,不断加大本级彩票公益金建设健身场地设施的投入力度,努力为广大群众参与全民健身活动提供经济、实用、优质、安全的场地条件。各地以建设乡镇和城市社区的基层公共体育设施为主要内容,因地制宜地完善和创新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模式,拓展资金投入渠道,丰富体育健身设施内容,增加体育健身设施数量。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在县(市)区建设中融入体育元素。加大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健身路径和“雪炭工程”建设力度,做好乡镇体育健身工程。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采取有效措施,盘活现有场馆资源,鼓励和支持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完善公共体育设施面向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服务的功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和管理,不断挖掘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的体育功能,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实用高效的全民健身设施体系,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多样化的健身需求。要做明白人,学明白、想明白、说明白、干明白。现在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体育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之中,是最好地为大局服务,关心民生、关注民生,体育在提高全民身心素质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民健身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2〕。近年来,通过各级体育部门的努力推动,我省广大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明显增强,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不断增多,全民健身活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我们还是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开展的各种全民健身活动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一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还不高;二是城乡以及各类人群的健身活动发展不平衡;三是品牌活动带动作用不明显;四是小型多样、普遍经常的健身活动还不普及,健身活动的生活化、长效化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这些问题制约影响了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广泛深入持久开展。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县体育工作全局,围绕全面提高人民健康素质这一根本任务,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推进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推进两个率先,构建“和谐”,为全县人民幸福、健康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群众体育。积极构建完善的便民、利民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体育人口达50%以上,人民身体健康素质快速稳步提高。

  体育产业。逐步形成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和体育彩票为主要内容的体育现代服务业。年承办省级以上高水平赛事不少于2项次。体育彩票发行实现新跨越,销售额处于全市上游水平。

  体育场馆。全面建成“四个一”工程(体育场、游泳馆、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并投入使用,与乡镇全民健身中心和村健身点体育设施网络配套服务。

  体育社团。加强体育总会、老年体育协会和体育单项协会的发展和管理。建立乡镇文化体育站和社区服务中心,进一步发展体育社团,提高基层公共体育服务水平。

  (一)强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以“健全体育组织、建设开放场地、开展健身活动”为内容,不断完善全民健身服务网络。各乡镇(场)要成立全民健身指导机构,加强对全民健身运动的指导力度。每年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健身活动,不断丰富全民健身活动的内容。体育职能部门及各文体站要充分发挥体育单项协会、体育科学研究的作用,每年举办县级以上群众体育活动不少于15项次。各乡镇(场)每年举办群众体育活动次数不少于5项次,推动全民健身活动长效化、正常化。

  (二)着力抓好科学健身服务。进一步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网络,积极开展各类人群的体质测试,建立体质状况档案,提供科学的健身处方,对市民体质变化情况进行科学评价。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各乡镇(场)社会体育指导员每万人拥有量超过16人,并充分发挥其在推广新型健身项目、扩大健身人群、宣传科学健身知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大力推行体育进农村、进社区、进单位、进学校活动。

  (三)着力塑造全民健身特色品牌。结合县情实际,从娃娃抓起,发展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等群体活动,使其成为中青年活动的亮点;打造健身秧歌、健身操、太极功夫扇、太极剑等,使之成为城镇居民健身亮点;各乡镇(场)要加大对农村体育的投入力度,积极扶持具有乡镇特色的地方体育项目,使其成为农村体育的亮点。体育部门在指导、开展常规体育项目的同时,积极探索便于提高城乡群众参与乐趣,降低参与难度,充满趣味的体育活动。要充分利用机关、企业运动会,打造机关体育、育的亮点,以亮点促进普及,以普及促进提高。

  (一)施行体教结合业余训练模式。着力加强体教结合力度,创新思路,创新办法,确保三星级体校验收达标。进一步强化县少儿体校和中小学等训练基地及各训练点的统筹协调,规范运作程序,提高教学质量,突出田径、篮球、武术、乒乓球等项目的基础性训练工作。各训练点要保持业余训练的正常化、科学化、系统化。各学校要积极争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力争建设省级传统校2所以上,市级传统校11所以上。要积极探索市队县办的管理经验,争取1-2个市队县办项目。要加强向上输送运动员的质量管理和动态管理,确保输送8名以上,

  (二)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县教育、体育部门要密切配合,全面贯彻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广泛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切实提高青少年的健康素质。建立灵活、科学、符合青少年学生特点的体育教育模式,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生体育兴趣,熟练掌握体育技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各学校要经常性地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和比赛,丰富校园文体生活,积极塑造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一)不断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要把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加快我县体育中心建设,提升体育中心的集聚功能。要强化乡镇健身中心的规范管理。

  (二)不断提高公共体育服务功能。要充分发挥现有体育设施的作用,切实提高公共体育服务功能。各类公共体育设施要向公众开放,为市民参与健身创造条件。要继续完善行政村和社区的体育设施,逐年加大投入,不断增加全民健身工程(点)覆盖面,提高农村、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的覆盖率和完好率。

  (一)充分发挥体育设施功能。在扩大开放的同时,认真搞好市场运作,利用举办、承办各类比赛,以广告宣传等形式,积极发展体育产业。

  (二)积极培育健身体育市场。坚持“以体为本,全面发展”的方针,贯彻落实《省体育产业振兴计划》,推动体育产业的全面提升,努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体育彩票等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服务业。

  (三)强化体育彩票发行和管理。高度重视体育彩票发行工作的基础建设,在稳步增长销售站点的同时,培育健康、有序、安全的体育彩票销售市场。

  不同年龄段居民每周体育健身活动3次以上所占该年龄段人数比例通过数据处理。可以看出:男性居民36-45岁组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低于25-35岁组和46-55岁组;而女性居民随年龄增长,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在逐渐增加。

  城乡居民每次体育健身活动的时间在31分钟以上的25~35岁组男性居民占男性群体的占5.1%、36~45岁组占9.1%、46~55岁组占15.5%;而女性居民则分别占9.1%、7.2%和12.8%。城乡居民随着健身活动时间的延长,各年龄组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则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除此之外,城市46-55岁组居民,投入体育健身活动的时间高于其他两组和乡镇居民体育健身活动的时间。农村与城市人群在一次健身活动持续的时间上有明显的差异,健身时间在半小时以下的情况城市高于农村,为10.23%和6.30%;在半小时及以上的情况也是城市高于农村,为63.41%和40.02% ;而健身时间在1小时及以上的情况却相反,农村高于城市,为34.36%与26.40%。对这一现象进行具体分析后,我们发现了城乡人群之间在闲暇时间上各不相同,总体上农村人群的闲暇时间要多于城市人群,他们有相对多一些的空余时间,因此在进行健身活动时,时间比较充裕。城市人群的工作和生活相对紧张,特别是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是家庭的顶梁柱,也是工作上的骨干力量,闲暇时间少,用于健身锻炼的时间就更少,迫使他们采用与他们自身情况相适应的形式和时间去进行锻炼,以保障自己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为社会、家庭和自身服务。

  总体上有57.81%的城乡居民体育锻炼后感到心情愉快,有21.5%感到自我满足。说明大多数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后有良好的身心体验,这为今后继续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打下了良好基础。

  根据1997年我国规定的体育人口基本标准(即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不低于3次,每次活动时间在30分钟以上,具有与自身体质和所从事的体育项目相适应的中等或中等以上负荷强度者)。目前沈阳城乡居民体育人口25~35岁年龄段占14.2%、36~45岁占16.3%、46-55岁占28.3%。这与《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2003年12月28日提供的数据25~35岁年龄段占14.4%、36~45岁占12.8%、46-55岁占15.3%的体育人口相比较,分别低于0.2%和高于3.5%和高于13% 。说明沈阳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活动的积极性较高。通过数据处理可以看出:沈阳体育人口年龄结构与我国体育人口年龄结构两端高、中间低“马鞍型”略有区别。

  25-35岁男性居民有50%选择免费运动场(馆),女性有37.5%和25%选择公园和小区空地;36~45岁男性居民有25%选择街道路边、18%选择庭院、23%选择公园、20%选择小区空地,女性有26.9%选择街道路边、27.6%选择公园;46-55岁男性居民有29.2%选择庭院、25%选择公园,女性有36.4%选择庭院和小区空地、33.2%选择公园。可见沈阳居要选择的是免费运动场(馆)、庭院、公园、街头巷尾、小区空地、江河湖畔等非正规性体育场所。体育健身需要一定的场所才能进行,城乡人群在健身时所选择的场所有较大的差异。城市健身者选择的场所依次为公园38.61%、空地24.12%、一般体育场馆23.90%、收费体育场馆10.25%、居室8.40%和公路街道0.53% ,而农村健身者选择的场所依次为空地48.35%、公路街道35.75%、公园32.34%、居室31.75%、及一般体育场馆14.51%。从空地、公路街道、居室三项比例来看,农村高于城市,反映出农村的健身设施建设要落后于城市,农村的居住面积要大于城市。从选择体育场馆进行健身锻炼的比例看,城市远高于农村,特别是收费体育场馆更是如此,这也同样反映出农村的健身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的现状。

  通过调查:25~35岁男性居民有55.7%选择与朋友一起的形式进行体育健身活动;女性居民有65.7%选择与朋友一起的形式、有32.3%选择与家人一起的形式活动;36~ 45岁男性居民有72.37%、女性有68.7%主要选择与家人一起的形式活动;46~55岁男性居民有50%选择以个人独立的形式活动;女性有55.6%选择与家人一起的形式活动,说明城乡居民的性别、年龄不同,选择体育健身活动的形式不同。

  在对居民家庭所拥有的体育器材的调查中邮局同样可以看出,居民家庭的体育器材址分缺乏。有1~2件的占了46.49%,3~5件的占了30.42%.5件以上的仅占了6.83%,而没有体育器材的家庭就占了16.27%。从家庭体育器材的价值来看,家庭购买的体育器材在90元以内的占了49.21%,100~200元之间的占了l9.96%,250元以上的占了10.24%,没有体育器材的家庭占了18.33%。在调查中,许多家庭认为购买体育器材是一种高消费,认为没有必要,对体育消费仍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器材单调且数量偏少、体育消费意识的滞后势必给家庭的健身活动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全民健身活动的顺利开展。 6居民到经营性体育场馆进行消费的承受能力方面的调查

  在一年里,没有到过体育场馆进行消费的人占了50.06%,有49.94%的人去过。普通收入的家庭只能偶尔去观看一次比赛,参加俱乐部的健身活动更是寥寥无几。在对普通居民去经营性体育、娱乐场馆能够承受多大的消费的调查中,1~5元的占了30.12%,5~ 10元的占了52.2l% ,10~20元的占了19.11% ,20元以上的为0.81%。应该说,消费在5元以内的范围在普通居民的眼里是能够承受的,5~l0元部分人能够承受,但3元以下商家经营者是无利可图的,l0元以上普通居民又难以接受。因而,经营性场馆的每次消费最好在3元左右,不宜超过1O元,无论是从商机上还是变通百姓的承受能力上都是较为适宜的。

  居民的体育消费结构是丰富多彩的,但不同年龄、性别之间存在有个体差异,城乡居民之间也存在有差异,城市居民在体育健身器械和观看体育比赛等精神娱乐方面的消费高于乡镇居民,而乡镇居民在运动服装和实物消费方面则高于城市居民。总体上城乡居民每年体育消费在200元以上的占93.29%,说明沈阳城乡居民体育消费较高。

  总体上25-35岁男性居民的休闲时间内容安排是聊天、读书、看报;女性居民是逛商场、聊天;36~45岁男性居民是看电视、打麻将、聊天;女性居民是看电视、做家务、逛商场;46-55岁男性居民是看电视、做家务、读书、看报;女性居民是做家务、看电视、打麻将。

  4.1.1城乡居民年龄、性别不同,选择体育健身的项目不同。此外,居民随年龄增长,选择的体育项目有激烈、对抗性强逐渐向对抗性小、休闲、娱乐、保健养生的体育项目过渡的发展的趋势。

  4.1.2从选择体育场馆进行健身锻炼的比例看,城市远高于农村,特别是收费体育场馆更是如此,这也同样反映出农村的健身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的现状。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调查的样本来看,在收费体育场馆中进行锻炼的农村人群为零,这一方面是由于所调查的健身者,经济收入较城市低,一般不会把钱投向需要支出的健身项目上,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缺乏高档次的收费体育场馆有关。但有两点更为值得关注,一是体育健身的消费观念,它是形成农村体育消费市场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二是农村体育消费的经营主体没有很好的培育。

  4.1.3体育职能部门在农村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宣传工作不够深入,且缺乏力度,致使广大农民没有认识到健身的重要性,加上农民自我健身意识薄弱,成为影响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在农村广泛开展的一个根本原因

  4.1.4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工作压力、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人们间的竞争加剧,特别是在城市,人们的各种压力最终表现为精神的压力,使得有些人无暇顾及自身的健康,没有相应的时间进行健身锻炼,从而使体质下降、抵抗力下降,最终导致疾病的产生。社会和媒体应积极做好宣传引导工作,使广大民众自觉地投身到全民健身活动中来。

  4.2 .1充分发挥媒体的职能作用。加大全民健身活动的宣传力度政府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多种工具,加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力度。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对体育健身活动和重要性的认识,积极组织举办国际级和国家级的大型体育竞赛活动,使居民接受体育的精神激励、感受体育审美的愉悦,营造全民体育健身的氛围,培养居民树立正确的终身体。

  4.2.2 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各级人民政府及体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制定出本地区全民体育健身活动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各系统、各部门也应制定出相应的实施方案和意见;积极引进具有体育专业知识技能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到社区或其他单位从事全民体育健身组织和管理工作,改变社区或单位体育专业技术工作人员少、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水平低、体育健身活动率低的被动局面,促进沈阳城乡居民全民体育健身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4.2.3 充分发挥县、乡镇基层组织的体育引导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乡镇居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建立社区、街道、居委会体育健身辅导站,大力推广体育科学健身的知识、技能、方法,提高全民体育健身活动的技术质量,做好基层体育健身活动工作。积极开展评选体育先进县、体育先进乡镇、体育先进户和体育先进个人活动,推动基层体育健身活动的快速发展。

  4.2.4组织居民开展具有地方特点的体育传统健身、竞赛娱乐活动,顺应沈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的发展趋势开展全民体育健身活动,大力开发旅游、休闲、娱乐、健身等具有本地区优势的体育项目,丰富乡镇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精神文化需要,既要满足城乡不同层次居民大众化的体育健身需求,也要满足城乡居民日益高级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体育健身需求,构建和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群众体育服务平台。

  4.2.5调整体育产业结构,为居民创造良好的体育消费环境鼓励体育用品生产厂家,调整体育产业结构,生产满足居民需要特别是乡镇居民需要的体育健身娱乐设施、器械等体育产品;既要生产出高质量的体育有形物化产品,也要生产出高质量的体育无形劳务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体育健身消费需求,促进居民体育消费。积极创造沈阳良好的体育消费环境,拓展和繁荣沈阳城乡居民体育消费市场,促进沈阳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全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全面发展。

  4.2.6目前,我国农村职业劳动条件比较落后,生产效率太低,加上农民负担过重,致使广大农民没有多余的资金投入到健身活动中去,是影响全民健身运动在农村广泛开展的重要原因。建议政府在加强全民健身计划宣传工作的同时,注重实效,加大对全民健身的经费投入,多建设一些大众化的、简便、实用性强的体育锻炼场所,同时结合当地的实际条件,添置一些必要的体育健身器材,促使广大农民积极投身到健身的活动中去,从而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

  4.2.7针对广大农民进行体育健身锻炼缺乏指导这一事实,建议体育职能部门在农村建立健身活动咨询站,同时实行健身指导员制度。为广大农民提供健身的信息咨询和专业的锻炼方法和手段的指导,并在上基础上尽可能多组织些群众性的健身活动,促使全民健身运动在我市农村全面、快速、科学地开展下去。

  4.2.8受教育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而学校的体育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伴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对体育健身活动的认识在总体上呈现提高的倾向,人们对健身活动的意义也更为清楚。大力发展教育,更好地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对现有的体育教育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和创新是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4.2.9城乡在地域上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健身活动的自然环境条件,因此两地人口在健身活动项目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差异。这是两地人们开展健身活动时充分利用当地客观条件因时、因地制宜的表现,有关部门应更好地支持当地的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形成地方特色。

  4.2.10 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方式,体育发展水平,造成体育健身活动组织形式、场地设施建设、体育社会指导员分布几个方面较大差异。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体育社团,加快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尽快更多地培养农村体育社会指导员,使城乡全民健身活动协调发展。

  2.1大力发展社区体育。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推进体育生活化社区达标进程。将社区体育组织建设、设施建设、健身活动、居民体质测试和健身宣传培训等服务列入《沈阳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试行)》中,采取政府主导、多部门共同推进的方式,分计划、分步骤、分批次地推进社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全覆盖。总结推广东城区创建国家级全民健身示范区、履行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经验。各区县政府将社区体育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以街道和居住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bat365官方网站,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近年来,在区委、政府高度重视下,镇党委、政府加强全镇农村体育“硬件”设施建设、以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兴建体育活动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为载体,构建了多元化农村群众体育服务体系。把文化体育活动同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结合起来。通过“抓项目谋划实施、抓群体活动开展、抓体育设施建设、抓服务机制创新、抓重点任务落实、抓亮点扶持发展”等关键措施,积极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在全镇营造政府支持体育、群众参与体育的新机制,使全镇农民体育健身工正做到了“创新到位、措施到位、制度到位、组织到位、建设到位、活动到位”,农村体育工作与农村经济和重点工作同安排、同检查、同督促、同落实、同发展,为繁荣农村体育工作新机制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系统工程,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镇党委政府及时成立全镇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并由亲自担任组长,镇长和分管副镇长担任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任成员,全镇每个单位和村委会都配备了专兼职体育工作人员,年初把文化和体育工作列入镇村的主要工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这项工作做为重点工作安排,层层分解任务。将体育健身活动作为提高我镇人口素质,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基本形式和根本体现。坚持思想发动,统一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为开展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各个学校发展传统项目,确定专业教练班子组员。组织镇村干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营造了“人人应是农民体育工作的参与者,人人都是我镇体育工作的受益者”的良好氛围。

  镇村体育活动阵地和设施建设,是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工作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在市区文化体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项目。近两年,镇坚持“以创促建、重在建设”的指导思想,强力推进镇、村、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多方筹资,修建了使用面积平方米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中心,配备各类图书余册,活动中心兵乓球台、音响、DVD播放机、文化共享工程电脑、投影机、大银幕、流动放映机、流动放映车等群众文化娱乐设施一应俱全,加之活动中心向群众全天候开放,为群众开展文娱健身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是积极组织,广泛开展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年春节,镇党委、政府在经费极其紧张的情况下,拿出万元举办了镇第一届“信合杯”农民篮球运动会,历时天吸引了全镇支队伍参赛,丰富了农闲时期群众文化体育生活,加强了村与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致富经验交流,进一步带动了文化体育繁荣和致富经验的推广。目前,正准备举办首届清凉文化文艺节目汇演活动。三是大力支持,建设村组活动场所,开展民间文化体育活动。年,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在全镇各行政村修建高质量的群众体育活动场所处,解决了群众参与文体活动场所困难的局面,奠定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基础。

  体育活动场地建设和配套设施的不断改善,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群众的人居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了全镇广大农民群众健身活动和体育赛事活动的深入开展。全镇各村按照“以健身活动正风气,以体育比赛树斗志,以体育精神促发展”的农村体育工作基本要求,精心策划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全民健身活动和群众体育竞赛活动。多年来,镇党委、政府一直坚持每年举办一次综合性农民体育运动会,镇妇联、团委每年都组织开展以篮球、拔河、象棋等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农村全民健身和群众性体育比赛。“元旦”、“春节”、“三八”、“五一”、“五四”等重大节庆的大型文体活动已成为群众必不可少的主要活动内容。

  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上级关于发展农村体育文化的有关文件精神,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大力支持、引导和鼓励群众开展多种多样的健身活动,群体性体育活动逐渐进入有序的轨道。坚持“让农村的全民健身活动开展起来,让农民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让农民群众的日子富裕起来”的宗旨意识,把建设文化名村、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当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突破口和重点工作来抓。其标准是“五化”——绿化、香化、净化、硬化、亮化。“四有”——有村民健身广场、有体育健身器材、有标准篮球场、有文化图书室,是群众体育健身在健康向上的氛围中稳步发展,从而推动了群体性体育活动的开展。

  在我国,体育健身市场的整体规模还比较小,体育资源分布不均,一方面不能满足社会不同人群的体育健康需求,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体育资源闲置浪费和管理不善的现象。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身体素质却没有上升,特别是面对我国各类人群健康状况普遍低于国外同年龄段人群的严峻现实,人们对健身的需求不能得到合理满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问卷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区分不同类型的人群;第二部分是健身现状调查;第三部分是健身需求调查。

  问卷共设62个问题,随机共发放600份,采用网上填写和纸质两种形式。共回收570份,网上问卷302份,纸质问卷268份,回收率95%,有效问卷547份。

  根据涪陵城乡结构分布,抽样调查了李渡和涪陵主城地区。对公共健身资源和市场健身房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时针对不同人群代表进行了健身访谈。

  自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涪陵区人民对健身的认识逐步得到加深,健康意识逐渐加强,健身锻炼次数逐渐增加,身体状况逐渐改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随着健身方式呈现多样化,健身活动已逐渐成为一种潮流,许多人把体育健身活动看成是改善生活的方式,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这是可喜的一件事。但从统计数据看,每周锻炼不超过一次的比率是57%,两次及以上占比率是43%。也就是说大多数人是不锻炼或者缺乏锻炼的,达到全民健身还存在差距;而每周锻炼次数超过四次以上的人只有13%的比率,人们对健身的习惯性较差。同时运动结构相对不合理,即运动年龄主要集中在青少年,成年、中年和老年人相对较少,导致运动的间断性强以及全民缺乏健身。

  伴随涪陵经济的迅速发展,第三产业日趋成熟。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生活质量逐渐改善,各年龄段健身需求呈现多样化。调查发现,少年健身主要集中在校内运动和培训课程,如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舞蹈等;青年人健身集中于户外运动和强身运动,如篮球、足球、网球、游泳、骑行等;中年人主要喜好休闲运动,如羽毛球、跑步、游泳、健美操等;而老年人的健身喜好主要是保健运动,如广场舞、爬山、气功、太极等。说明不同年龄的人群对健身价值取向与消费兴趣存在明显差异。

  动机,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在作为动词时则多称作“激励”,通过激发和鼓励,使人们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使之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从调查数据中可知,人们健身的主要动机是增强体质、减肥、健美形体以及休闲娱乐,自身爱好、康复训练、交友等占少部分。说明大部分人是了解健身的作用,也正是这些动机会促使人们去健身。但是也有部分人动机不够明确,对健身认识片面单一化,认为健身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以至于动机不足缺乏健身,使健身的动机太弱不能突显其重要性:例如青年群体大部分人在空闲时间会选择看电视、玩游戏、去娱乐场所玩而不会选择健身,而大部分中年人和老年人更是对健身需求认识不足,参与动机不强。

  从健身参与者来说,健身参与者的文化水平与健身次数成正相关。初中以下文凭的人群每周健身的有55人,从不健身的有78人;高中或中大专文凭的人群每周健身的人数有117人,从不健身的有69人;本科以上文凭的人群每周健身的有168人,从不健身的有60人。说明文化程度越高者,每周健身次数越多;文化程度越低者,每周健身次数越少。因为初中以下文凭的人群健身意识薄弱,对健身认识不明确,以至于缺乏健身意识;高中及以上文凭的人群对健身的认识较好,运动频率较大。受教育程度越高,人们对体育健身的认识越清晰,体育锻炼的价值观愈牢固,体育健身主动性愈高。

  健身资源是健身的前提,健身依赖健身资源的拥有。全区拥有体育场8个,体育馆3个,游泳池(馆)29个,健身广场22个,健身登记步道9个,市场盈利健身中心18所。全区人口116.67万人,体育场地面积205.35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82平方米;相比上海的人均体育场地2.6平方米,涪陵人均享用健身资源是不够的。另外,大部分公共健身资源如体育馆、体育场、游泳池等对人民的开放使用率低,导致人们健身场地资源有限。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良好的健身意识促进健身的发展。目前涪陵人均受教育年限10.1年,相当于初中水平。人们受教育程度低,健身意识薄弱,健身价值观不牢固。全区有高等教育3所,中等专业学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6所,而全区人口116.67万人,人口比例远远大于教育资源比例。教育资源的薄弱,势必导致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健身意识的落后,健身行业发展的迟缓。所以中老年人健身意识更是薄弱,尤其是农民对健身认识还停留在体育健身比赛活动中,缺乏主动参与健身活动的意识。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全民健身活动的基础”。一个地区的健身行业必须依赖相应的物质基础,就如经济实力决定上层建筑。2014年涪陵政府的年度统计报告中,农业人口68.21万人,非农业人口48.46 万人。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49元,人均工资性收入16019元;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63元,人均工资性收入3012元。全年农村低收入人口8.81万人。然而2014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相比较涪陵人均收入低于全国人均收入水平,说明涪陵经济水平落后全国整体水平。而全民健身的发展依赖于全民健身的投入,这些投入主要由政府公共部门和市场对其资金、人力、物力、时间、信息等方面的投入。涪陵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总收入较低,可支配资金有限,对健身资源投入少,阻碍全民健身。

  调查发现,涪陵的市场健身资源主要为商业型健身俱乐部。从经营项目看,单一项目经营者居多,即单一健身健美俱乐部占多数;综合性项目其次,即除提供健身、健美项目服务外,还提供康复理疗、、健身咨询、美容、健身器材等服务。经营项目的单一化,导致经营场馆的利用率低、缺乏竞争优势。总体而言,场馆利用率不高,尤其是健身器材的利用率较低,不少场地器材经常处于闲置状态。经营模式主要是会员制(准会员制):会员制的收费方式是优惠制,即采用年卡、季卡、月卡,年卡800~2400 元,季卡450~750 元,月卡130~450 元;其他为散客方式:按照每次健身收费,消费不固定。价格的制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合理的价格促进消费。此外,健身俱乐部规模小,缺乏有品牌的连锁店,而且缺乏规划管理。实地考察发现,仅在兴华中路附近圈190m内,竟然开办了启航健身、涪陵博健武术健身俱乐部和涪陵区老年人健身大学三个俱乐部。按照“有效经营半径”的原理,显然布局是不合理的。

  公共健身资源占较例的是社会福利性质的俱乐部,即社区公共健身资源、公共娱乐场地健身资源、集团内部健身资源,这些健身资源属于非盈利、公共性性质。社会公共领域的健身资源供给是多样性的,但资源的管理缺乏合理性。通常社区健身设备设施是体委和开发商赠送的,往往配置单一、规模场地小、后期维护管理无人担责;公共娱乐场地健身设备属于政府提供,健身空间大,健身项目多,但损坏程度大,辐射范围小,体育馆、体育场、游泳馆等健身场所的开放度、使用率低,闲置浪费多;集团内部健身资源属于部分集体健身场所,健身项目丰富,健身环境好,健身设备质量高,管理维修较好,但排他性强,闲置浪费大,使用率低。

  利用现代科技信息手段,宣传健身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宣传正确的健身理念,树立正确的健身观;构建网络社交平台,促进人们健身学习和交流;打造天天健身的氛围,提高健身的主动性。

  根据涪陵的生活习俗和传统,加强健身运动项目的组织力度,充分发挥本地地域的人文优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项目。积极引进和举办大型赛事,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推动体育运动走进千家万户;推广各年龄段人群的流行运动,例如广场舞、瑜伽术、跑步等项目的推广,使更多人参与大众健身。此外,规范健身活动,设立专业化健身指导中心,正确引导人们健身。

  (三)政府着力加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基层体育设施利用,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增强居委会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坚持“属地管理、齐抓共管、条块结合、落实基层的原则”开展社区体育工作;设置专门的机构管理公共体育健身资源,杜绝公共健身资源的无管理维护现象;合理规划公共健身资源的分布,满足大众需求。完善经营管理模式,采取高效便捷、节约环保、公益性健身经营模式。

  政府不是唯一公品与服务的供给者,在资金短缺情况,可以运用多种招商引资的方式来增加公共健身资源的投入,例如BOT模式、特许经营权转让、TOT模式等方式;响应群众健身需求的多样化,增加健身、娱乐、休闲的体育场地的投入;为群众提供免费、优质的健身场地,提高群众健身质量。

  正确引导市场健身资源建设,促进健身行业的发展。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加强对市场健身行业的监督管理,扶持健身产业,采取减税、减租、补助等优惠政策,鼓励其发展,保护健身市场,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保障公平竞争的环境。

  合理定位,满足消费需求,转变单一性经营模式为综合性;培养专业健身人才,促进健身指导的专业化;加大健身设施、器材的投入,合理满足供求关系;拓展健身项目,满足大众需求的多样化;设定合理消费价格,激发不同层次人群的消费潜能;提供优质服务,加强品牌效应,提高竞争力;加强创新,开创独具特色的经营模式。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北京市大众体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大众健身活动日益普及,体育组织化程度大幅提高。2013年止,北京市级体育社团84个,区县级体育社团、俱乐部334个,区县覆盖率100%,各级各类全民健身团队达到6 645个[1],为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基层体育社会组织能够满足群众的归属感,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了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促进基层体育组织更好地发展,提高体育公共服务效率,有效激发民众的健身热情,本研究针对北京市街道(乡镇)层级的体育社会组织进行调查, 掌握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的基本情况,了解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今后北京市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与服务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支撑和决策依据。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4个方面。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现有街道(乡镇)层级的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和管理的基本情况;第二,通过实地观察和访谈,进行个案研究,总结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的特点;第三,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街道(乡镇)体育社会组织遇到的困难;第四,提出今后的改进建议。

  运用特尔菲法确定街道(乡镇)体育社会组织基本情况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东城区等16个区县中随机抽取100个街道(乡镇),在北京市体育局群体处和区县体育局的配合下,对100个街道(乡镇)的管理者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根据相关研究成果等文献资料,以及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逻辑分析,提出发展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的对策建议。

  街道(乡镇)层级的体育社会组织是我国最基层的民间组织,是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国家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战略的提出,体育部门也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公共体育服务构建战略。在构建多元化的体育服务体系过程中,基层社区各种类型的体育组织既是基层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者与发动者,同时还是多元化体育服务的生产者与提供者,基层社区各种类型的体育组织是多元化体育服务生产与提供的重要力量。北京市基层社区体育组织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之后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社区居民自发建立与行政主导建立的体育社会组织不断增加。通过问卷调查,被调查的100个街道(乡镇)中现有本级体育社会组织436个,每个街道(乡镇)体育社会组织的均数为4.4个。

  调查结果显示,街道(乡镇)现有体育社会组织名称不尽相同。主要是社区体育协会、全民健身协会、文体协会、社区老年育协会、乡镇农民体育协会、单项运动项目协会等。其中:单项运动协会最多;其次是街道、乡镇体育协会、农民体育协会、社区体育协会;第三是全民健身协会;第四是老年育协会;第五是文体协会。

  关于体育社会组织在街道(乡镇)备案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在100个街道(乡镇) 中,只有29个街道(乡镇)进行了备案,进行备案的街道(乡镇)不到1/3。没有备案的原因主要是街道(乡镇)所管辖的工作比较繁杂,负责体育工作的管理者缺乏,而且群体工作的管理者多是身兼数职。管理者对备案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另外,一些基层社区的体育健身团队,组织条件比较薄弱,活动时有时无,还没有形成稳定的组织。

  体育健身团队是组织基层群众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成为政府管理和服务大众体育健身的重要抓手;但由于健身团队活动时间、地点相对不固定,分布不集中,发展不稳定,管理部门在准确掌握团队信息上仍然存在一定困难。目前每个街道(乡镇)体育健身团队平均20.6个。

  研究表明,目前由于健身团队的活动项目和活动场地等环节的差异,健身团队规模不一。由于城区的活动场地较紧张,大多数的健身团队规模不大,其中20人以内及21~40人的团队所占比重最大,绝大部分健身团队都只有一个固定的活动地点,拥有3个活动地点以上的健身团队数量极少。在健身团队活动地点的类型上,大多数健身团队主要在广场、社区空地上开展健身活动,还有小部分在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的室内或室外场地开展健身活动。多数团队在活动项目安排上以健身操舞为主,健身秧歌、太极拳、太极剑、气功也较为普及。此外,近年来,踢毽子、跳绳、健步走、跑步等活动的参与率也有所提高。从活动频率上来看,大多数健身团队每天都能坚持开展活动。健身团队活动开展的时间集中在早上9点以前,晚上7点以后,在上午和下午开展活动的健身团队数量较少。晚上开展最多的活动项目是健身操舞和健身秧歌[2]。

  基层体育社会组织无论是居民自发建立还是行政主导建立,都离不开街道(乡镇)体育工作者的宣传与扶持。发展体育社会组织也是街道(乡镇)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重要职责;但是,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街道(乡镇)的专职体育管理者数量少,100个街道乡镇中只有104人,兼职人员和外聘人员共有538人(见表1)。其中,没有专职体育工作人员的街道(乡镇)35个,占调查样本的1/3。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管理体制改革和精简机构,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乡镇)办事处的人员编制有限,专职体育管理者少,需要兼职管理其他业务;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健身意识的提高,街道和社区大众健身活动开展得越来越频繁,比赛、表演等交流活动增加。如何满足大众越来越多元化的体育健身需求,基层大众体育组织和管理工作增加,造成管理者不足。

  对体育社会组织建设重要性认识的调查结果显示:街道(乡镇) 管理者对体育社会组织的重要性的认识基本一致,认为重要以上程度的占绝对多数(见表2、表3);但是,有37%的管理者认为,目前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的限制较多,制度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政策支持和管理是体育社会组织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9%的街道(乡镇)有体育社会组织的扶持与管理政策,而71%的街道(乡镇)没有。现有扶持与管理政策主要有6种类型(见表4)。

  调查结果显示,在扶持体育社会组织发展中,有57个街道(乡镇)每年有从3 000元到70万元金额不等的扶助资金,其中扶持金额每年在3 000元到10万元之间的最多,占75.4%。而43%的街道(乡镇)完全没有扶持资金。

  在街道(乡镇)体育社会组织扶持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扶持方式排序见表5:资金支持占91.2%,提供办公场所占65.7%,提供固定活动场所占41.1%,提供优惠和支持政策占27.6%,提供培训机会占31.8%,协助各体育社会组织进行活动宣传占22.8%。

  对具体每一种扶持方式街道(乡镇)是否给予了具体扶持的调查结果显示:提供了资金的街道占57%,提供了办公场所的占35%,提供了固定活动场所的占73%;提供优惠政策支持的占29%,提供了培训机会的占66%,协助各体育社会组织进行活动宣传的占50%。 4结论与建议

  1)街道(乡镇)体育社会组织是反映基层群众体育健身需求,提供体育健身服务,贯彻政府群众体育发展方针,实现体育发展目标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基层街道(乡镇)体育社会组织还处于建设发展的初级阶段,街道(乡镇)层级的体育组织主要是单项体育项目协会、社区体育协会等。草根类体育健身团队是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的主力军。

  2)各街道(乡镇)的管理者对建设本级体育社会组织的重要性都有充分的认识,并对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挥的作用给予肯定。在扶持方面,主要采取了资金支持、提供办公场所、提供固定活动场所、提供优惠政策、提供培训机会、协助各体育社会组织进行活动宣传等方式。其中,提供固定活动场所占第1位,提供培训机会占第2位,第3位是资金支持,第4位是协助各体育社会组织进行活动宣传。

  3)街道(乡镇) 层级体育社会组织在北京市全民健身活动开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组织管理相对松散,备案率不高;管理人员不足,各组织之间缺乏沟通;组织资源有限,政策支持不够是影响基层体育社会组织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4)街道(乡镇)体育社会组织发展中还存在着资金不足、缺乏场地设施、缺乏组织管理人员、规章制度建设不健全等,组织条件不足、管理松散等严重影响体育社会组织稳定发展。

  1)逐步完善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网络体系建设, 建立由街道行政部门、街道社区体育协会、社区文体中心或社区体育俱乐部、健身团队形成四位一体的组织建设架构。

  2)注重体育场地建设和管理与体育组织建设之间的内在机制,将体育健身场地建设和管理与发展体育社会组织结合起来。

  3)通过税收减免与慈善捐赠扣除等手段支持非政府组织发展,制订优惠政策,为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拓展空间。

  4)推动体育资源整合,解决场地缺乏问题。提高学校等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程度,帮助社区与学校、单位之间实现资源互补,为广大的居民提供尽可能多的健身场地。

  [2]北京市体育局.2013年度北京市健身团队调查报告[R].北京:北京市体育局,2013.

  [3]邓荣彪.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社区体育发展的启示[J].山东体育科技,2005(3):52.

  [4]侯海波.德国大众体育发展现状及成功经验探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4(6):95.

  [5]唐建军,胡永全.日本综合型社区体育俱乐部基本特征、发展模式和面临的问题[J].体育与科学,2002(1):28.

  [7]郑丽.社会体育组织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路径选择[J].体育文化导刊,2011(7):9.

  [8]钟武,胡科.实践取向与推进模式:基层体育组织建设的战略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6):19.

  [9]赵文杰,王家瑾,李建国,等.上海社区体育组织的现状特征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研,2005(4):34.

href=""

搜索